徐征(可道|文以载道观察员)
美国宣布退出——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巴黎气候协定?
图一:推特治国奥义
美国东部时间六月一号下午三点,川普在白宫发表了退出巴黎协定的新闻发布会,标志着美国正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图一:推特治国奥义(图片来源:网络)
对川普的陈述,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美国的气候政策现状,具体退出流程如何运作,太多人已经为你做了介绍。我只想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见解,跟你聊聊巴黎协定,聊聊气候谈判。
2014年,巴黎协定的前一年,我开始关注气候变化谈判。同年,有幸去了秘鲁,以社会观察员的身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也就是COP 20。
那一年的谈判,节奏缓慢。议程由于各方的争议,一拖再拖,最终也没有大的建树。像是一场考试,秘鲁前一夜却啥都没复习,只能疲于应付,草草写了几笔,就把卷子丢在法国人手里了。之后就是所谓的“大年” --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在2011年德班平台的建立之时,巴黎协定的基调就已经确立:扫除京都议定书失败的阴霾,世界各国精诚合作。换言之,巴黎气候协定“成功”的基调,早在2011年就已经定下了,但是直到2014年秘鲁气候变化大会结束,还没有人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
2015年COP21通过的巴黎协定如2011年所构想的一样,为之后的多边气候协作,确立了框架、指明了方向。
协定确立一个艰巨的长期目标:维持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低于2摄氏度,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近零排放。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九个月前开始,世界各国就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预案,提出了各自的气候目标。
同时,协定还确立了盘点机制,每五年复审之前的气候目标,评估完成进度,并通过大会主席国和气候变化变化框架公约设置的谈判议程,不断鼓励和推动各国推出更具雄心的气候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
新协定的执行期会从2020年开始,所以2018年会是谈判上相对重要的年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在2018年向谈判各方提供一份关于维持全球升温1.5摄氏度可行性的评估报告。而1.5度与否,政治上,事关很多小岛国家的“生存与毁灭“。借此,在协定开始执行前打开了一个窗口可以鼓励世界各国根据报告结果,相应的提高雄心。
2020年,世界各国需要对2025年将要提交的气候目标进行交流。
2023年,将会迎来第一次大盘点,为各国将要在2025年提交的气候变化目标,再添把火。
之后,每五年一个台阶,稳步完成长期目标。
图二:巴黎气候协定执行时间表(图片来源:carbonbrief)
巴黎协定本身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但是各国所提出的气候目标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就是说,各国需要遵照协议进行盘点和雄心提升;但是如果各国没有按时完成之前所提交的气候目标,各国并不会担负任何法律责任,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意义上的国际制裁。这一点也使得领域内的很多人,对巴黎协定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这也是巴黎气候协定需要持续的“领导力”的原因。
由于国际政治的局势动荡,巴黎协定被认为“受到了威胁”“成果不保”:2008年后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谈判各国底气不足,限制各国雄心;英国脱离欧盟,产生欧盟的内耗;特朗普登基,伴随整个欧洲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兴起,削弱了多边主义合作的势能。
人们开始担心:巴黎协定是否可以抵抗风险和政治变局,“气候变化”这个国际政治的课题,将何去何从。与我来看,“巴黎协定的抗风险准备是否充分”是一个伪命题。无论被标榜的多么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准备,在协定崩塌的一瞬间,此前的全部设计和努力就自然而然的被印证为“非充分”。
气候谈判是国际多边合作中,非常尴尬的一个部分。这个议题理论上牵涉到所有人,但是根据不同的时间考量,对不同的人的损害又完全不同:英国人民感受到的可能就是今年冬天比往年来的更猛一些,而斐济人民所面临的却是一场超强台风掀翻了我的家。,你的苦难,与你的“责任”无关。你所承受的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难,并不是依照你的排放量而平均分配的。
气候系统是一个自反馈系统,导致气候变化的影响变得十分复杂。短期内所能看到的影响是气候异常、极端气候增加;中期内可以已经确定即将会发生的是全球海平面上升;长期来看,科学家们推测,如果持续的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超过四度,有可能会带来气候突变,其结果目前并没有全面可靠的评估,但无疑是灾难性的。
因此,现阶段气候谈判就要分配责任、平衡短期内灾害分布不平均,避免长期的不可逆的毁灭性灾难。
图三:巴黎气候变化大会“Top4”
(左一:Tubiana, 法国气候变化特别大使;左二:Christiana, UNFCCC秘书长;右二:潘基文,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右一:Fabius,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
几个月前,听我的老师Tubiana 讲她关于巴黎协定的记忆。她是当时巴黎气候大会法国特别气候大使,同当时的法国外长Fabius具体履行法国作为主席国的权利与义务。
谈起巴黎气候大会最终落幕的那一刻时,她说:“Fabius当时并没有抬头,快速的宣读着讲稿,直至落下锤子,此时任何的异议都标志着前功尽弃”。
我并不认为哪一个国家会打破整个会场各国观众的期待,把一个童话故事般英雄主义的结局继续拖拽回一场持续了20多年的冗长的拉锯战中。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努力拯救世界,比起在最后时刻有人站起重新将人类的未来又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更符合人们的期待。没有人愿意做个坏人。
我在网上找来最后落槌这段视频,发现了另一个细节 -- 全场掌声响起的时间。Fabius将手伸向象征权威和公正的法槌的那一刻,掌声就已经响彻全场。他不得不提高嗓音以压过现场的掌声说出那句话“L'accord de Paris pour le climat accepté(巴黎气候变化协议通过)”。
人们是迫切的,迫切感是改变一切的动力。
图四:巴黎气候协定,落锤时刻
从气候变化治理的层面,巴黎气候协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国际气候治理系统,复杂而零碎。
从外交谈判的角度来讲, 参加的谈判的利益团体越少,谈判所涉及的领域越具体,越有利于达成协议。但是气候变化却具有全球性,长期性(代际性),不确定性和潜在的不可控性;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又包含了197个国家和团体。
气候变化议题的特殊性和会议正当性,要求尽可能的纳入所有利益的相关方。出于效率和实效性的考量,实力国家所组成的团体也同时存在。两类系统相互促进和保障才带来了整个全球治理的现状。
现实的问题的复杂,迫使人类将现实世界模型化,从而方便作出决策。气候变化大会和巴黎气候协定只是人类气候管理决策模型的一小部分。全球气候变化并不是只依靠巴黎协定的保障。整个多边合作的气候系统管理体制经过几十年的演化和发展,早已成为非常复杂的管理决策系统,涉及经济、政治各个领域。单一国家是否能从这一整套系统中抽离出来?或许并不太现实。
图五:气候变化管理机制和系统
气候多边合作近30年,新闻事件不断,社会变局不断,人们有一千种理由来终止这个讨论。但是,如你所见,这个议题,从未终止。
巴黎协定的意义,不是一言能概之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意义将不断的被重新解释。六年前它只是一个承诺。 现如今,它已经开始成为世界改变的意识基础,再过三年,新的社会情景还会赋予它更多的意义。
在不同的人心目中,它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国内的媒体多会标榜中国在巴黎协定中的示范效应。而我跟美国谈判代表聊起时(奥巴马任内),他们所标榜的则是他们如何通过长期努力跟中国建立互信、如何跟印度斡旋。
政客把它看做是战场,是舞台;商人把他当指路的明灯;更多的人把它看做是责任、是未来的一份期许。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都期望在巴黎协定内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彰显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共同话语,他服务所有人目的。
当然通过唱反调来达到某种政治表达,也是包含在内的一种服务。自然而然地,反对“反对”也是服务的一部分。
美国走了,巴黎气候协定还会在,会有更多的人做出更具体的行动,提出更高的雄心。
时至今日,法国大选和德国初选的结果,标志了欧洲政治在法、德主导下,逐渐趋于稳定。脱欧的进程也不像所预想的来的那般猛烈。中国开展一带一路,进一步拥抱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国际现状远比两个月前稳定的多, 各个国家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关注到气候议题上来。中国,欧盟,加拿大,已经确定将进一步合作,推动协定进程,试图填补美国退出后所留下的空白。
图六:中国、欧盟、加拿大三方谈判代表合影
今天同美国当年退出京都议定书不同,共同想象已经建立。街头巷尾的电动车、共享经济;商业领袖和社会名流张口闭口的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你走到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旋转的风机和闪着光的光伏板; 绿色经济已经从最开始的一个口号变成了容纳巨大资本的生意。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从来不是靠一个人的武断专横,而是依靠一群人的共同想象。我们已经有共识会来的,就一定会来。不因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而改变。
就在我思考着如何收尾文章之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对美国的退出发表了如下声明,我想,把它作为结尾再适合不过了:
“巴黎协定旨在缓解世界上所有经济体和人口面临的风险,同时为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可持续的世界打下基础。作为一项由几乎所有国家共同缔造、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人、城市、区域和各国公民所支持的协定,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我们将继续与所有政府和相关方一起努力、在全球合作和各国内部加速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图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声明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简介:
徐征:巴黎政治学院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能源、外交、国际事务方向的的学习。关注气候谈判第四年,同很多人交流,换来一些见解。借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我所理解的巴黎气候协定,希望可以帮助丰富你的认识维度,并看清楚即将发生的一些事情。
责任编辑:李煜
文以载道是可道旗下品牌
欢迎联系我们:contact@kedao.info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可道官网
www.kedao.info
可道是致力于中国环境观察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网络,欢迎您关注我们
北京·上海·广州·伦敦·悉尼·巴黎·华盛顿·洛杉矶·纽约·费城·波士顿·多伦多·蒙特利尔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