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回说到,共享交通的方式可以大致分为基于站点的车辆共享、自由流动式共享、P2P车辆共享和旅程共享,今天来看看这些共享模式的世界版图如何、以及它们的未来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

一、哪种方式最火爆?

 

几种不同的共享交通方式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如何不同?请看下图。

 

 

图1. 共享交通世界版图(制图:常雪羽|可道)

一个大体的观感首先是欧美地区在模式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活跃度上一如既往地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次,类似滴滴打车的旅程共享基本席卷了全球市场;最后,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P2P模式在中国、东南亚、非洲和南美都没有获得大规模发展。关于不同的模式为什么在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笔者也做了一些梳(cai)理(ce),同样欢迎各位读者拍砖打脸补充内容。

公共交通、经济基础和成本差异很重要。比如,在城市公共交通较为发达的国家,租车、拼车等行为相应会少一些。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就笔者个人观察中国的滴滴和欧美的Uber有个很大的区别,美国Uber司机很多是兼职,北京滴滴司机则多为全职。在美国笔者遇到过吃完晚饭出来消食的司机、上班做警察下班开出租的司机、中国留学生司机、曾经的投资经理人退休老大爷司机,笔者的朋友遇到过坐拥几栋豪宅、因为家里太无聊而开着豪车做Uber的司机,当然也有一些来自非洲和中美洲的新移民全职司机,但全职与否完全是个人决定、而且全职司机在数量上并没有压倒性优势。笔者在北京遇到的滴滴司机里就有多数是全职司机大叔了。兼职与全职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什么职业赚钱更多,北京的情况应当与城市人力成本低、其他行业就业困难收入不高有关。

 

P2P模式成功的基础是信用体系和消费习惯。在信贷体系不发达的地区,P2P的商业模式不容易成功,因为平台提供者想要验证租借双方身份的成本会大大提高、而一方违约的风险也更高。另外,居民是否接受私有物品的“共享”也很关键,比如在中国,汽车多少还算一种奢侈品,因此对于有车的人来说,除非可以获得相当高的收益,借车给不认识的人开一般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居民出行习惯和车辆保有率对得以推广的共享交通方式有一定选择效果。先来看一张图。

2. 世界自行车共享城市

图例:绿色为运营中;红色为停运‘问号为规划或建设中

 

来源:www.bikesharingmap.com

 

这个叫做BikeSharingMap的酷炫网站以城市为单位整理总结了已有的所有城市内公共自行车系统,从中大致可以看出中国和欧洲走在了自行车共享的前列对比自行车道就可以看出来。对中国人来说,自行车早就作为交通工具融入了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作为曾经的求婚必备三大件之一,自行车在中国的社会地位还是很不一般的。笔者没有去过欧洲,但亲测美国的自行车道时有时无而且非常窄。虽然我们的自行车道常常停满汽车,但毕竟是随处可见而且,重要的是宽敞。

 

3. 美中自行车道对比图

 

再来看看凭借推广自行车成为一大话题城市的哥本哈根。

 

 

4.哥本哈根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说中国人对自行车的日常使用方式决定了自行车P2P几乎是行不通的,但公司持有式的自行车共享和桩式公共自行车却大有可为。而在一些自行车通常是运动工具而非交通工具的地方,P2P方式则可能有更大的空间。

 

二、共享交通面临哪些挑战?

在一个理想世界里,更广泛的使用共享交通和公共交通可以有效提高闲置车辆利用率、同时减少城市所需的停车空间。运营方持有车辆的方式一方面通过统一为车辆提供保险和维护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还为电动车、小排量车型以及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了全面进入市场的机会;全自助的共享方式与传统租车公司相比减少了店铺租金和雇佣店面员工的成本……但只是这样吗?

共享交通方式的兴起在慢慢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而对全社会总体福利来说,这种情况是好是坏似乎还难下定论。

首先,几乎所有公司持有车辆的共享方式都面临一个问题——即交通流量在某一固定时段常常是单向的,比如早高峰时车流从住宅区涌向地铁站、从城郊涌入市中心。虽然晚高峰的回流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辆的空间分配不均匀问题,但这种固定的模式仍会对交通集中地区的停车空间形成压力、也会给日间活动人群造成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非要城市规划与之匹配不可。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共享交通可以成为中小型城市在城市转型中改善交通状况的一个契机。

 

5. 共享小车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新兴共享交通方式势必会成为一些传统行业的威胁(这其实是共享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滴滴打车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兴起时各大出租车公司坐不住的表现就是一个例证。不仅如此,在取车、还车全自助的模式下,运营公司并不需要像传统租车公司那样雇佣店员,这既是公司的成本节约、也是就业机会的缩水。当然,这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给程序员们,也许我们正见证着如同工业革命之后人力资源结构急剧变化的历史性时刻……

第三,除了传统行业之外,如何保证不愿/不擅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不受到负面影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特别是如果智能共享交通方式若对传统公交和出租车行业造成了冲击、同时也会影响这部分人的出行。

最后是新兴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对社会来说是监管和法律的缺失,对行业来说则是政策和法律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比如,P2P如何保障信用体系完备、全数据化时代人们出行的隐私问题能否得到保证、以及个人所有车辆用于商业盈利时责任监管和税收方面如何界定等等。 

技术进步和商业创新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共享交通前路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作者简介

侯晓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硕士;现就职于ICF从事电力市场分析;关注电力市场、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金融及消除贫困

审稿: 苏晗、崔容、吕笑天

责任编辑:陈舒逸 

欢迎联系我们:contact@kedao.info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可道官网

 

www.kedao.org.cn

可道是致力于中国环境观察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网络,欢迎您关注我们

北京·上海·广州·伦敦·悉尼·巴黎·华盛顿·洛杉矶·纽约·费城·波士顿·多伦多·蒙特利尔

 

话题:



0

推荐

可道

可道

8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可道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网络。我们深信,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道是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可道希冀汇聚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有理想抱负的一群年轻人,传承中国文化的美好,结合东西方智慧,全面、客观地讨论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期望为全球关注中国环境议题的华语读者贡献韩陵片石,朝成暮徧,启迪世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