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庄海静(可道|朝闻道副主编)

【叨叨海潮视频】

叨叨海滨水患

https://v.qq.com/x/page/m0377x3e0gj.html

(可道原创视频)

 

1  当灾难兵临“城”下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最快的时期——高速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众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当遭遇自然灾害时,受灾地区人口密度和高危人群的上升,都使防灾、减灾和救灾的难度增大。

        再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显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城市将面临更多的干旱、洪水、海平面上升等影响城市居民健康和安全的外部威胁

台风来袭时常常风、雨、潮“三军汇合”,威力极大图片来自网络)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城市群落是以沿海、沿江(长江)、沿河(黄河)为主形成的。中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未来台风频率和强度将增大,城市密集的沿海地区将面临更大的受灾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洪灾及泥石流已是造成中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北京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致使190万人受灾,79人丧命,经济损失超百亿元。一时间,城市看海这种无奈的表达风靡全国。不仅如此,众多城市还陷入年年整治,年年看海的尴尬局面。水患,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怎么办?

 

“风水组合拳”攻势凶猛,多处城市沦陷图片来自网络)

 

2  “固若金汤”式的防御之术?    

        传统的市政公共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管道、堤坝和污水固废处理等,常被称为灰色基础设施,即传统城市防洪工程的重心。

 

        然而,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灰色基础设施的局限性愈发显现:一是它们在传统规划中占有优先地位,使大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破碎。譬如为了防洪,城市河道被渠化硬化,破坏了水文循环。河流缓冲带的缺失和在蓄滞洪区的建设甚至增加了洪涝风险。

外洪内涝,令城市“腹背受困”图片来自网络)

 

        二是它们常以单一的功能为主导——例如河道的渠化和硬化,忽视了河流缓冲带的景观价值和净化污水的调节功能。

 

        三是性价比和使用期都有明显的局限:如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成本高,跟不上城市化的速度,而且会随时间推移而老化和贬值。

再强的“金钟罩”也会有致命“罩门”,炼不好还会“反噬”图片来自网络)

 

        去年武汉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雨,导致了三镇水漫金山。武汉市水务局曾在2013年通过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攻坚计划,而如今“3年后不再看海许诺成空,其中“投资大、规模大和实施难度大”是项目滞后的部分原因。不过,真正的问题是,填湖建城使蓄洪能力大大降低,传统的堤坝、管渠、泵站等设施已无法解决城市的洪涝的根本命题 -- 水从哪里来,又该往哪去?

GIF 链接-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401626806/0

武汉中心城区的湖泊变化(来源:新闻百科newspedia

 

3  “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在意识到灰色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转向更能适应和缓冲危机的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概念,即指能够充分发挥自然界的协调作用、来维护生态的整体格局和连结社区的文化休闲系统。常见的绿色基础设施有开放空间(公园、保留野地、街道绿化带)、自然河流和海岸线(河漫滩、牡蛎滩、湿地)、雨水径流控制设施(屋顶绿化、透水地面), 以及生物栖息地保护区等

 

道法自然,绿色基建更能“攻守相宜”(图片来源:水工网)

 

        相比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对尊重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证

 

        首先,它们可以提供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包括调节、供给、人文、和支撑等功能。譬如河漫滩同时具有雨洪调蓄、雨污净化、水源涵养、滋养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经济和娱乐效益。

 

        另外,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常面临巨大的压力。拥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被评为亚洲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其中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设施,就是一个重要指标。

上承武功“绿色心法”,即有“一招敌百”的功效,平时又可“强身健体”(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如此,绿色基础设施的性价比往往比较高,其价值和功能也随着时间推移会升值和变强。一个经典案例是在2007年,纽约通过购买以及保护城市饮用水的水源和上游流域的土地,减轻了水流失和污染的压力。这项措施在十年内仅花费了3亿美元,而建设一个拥有同等作用的污水处理场则需要近80亿美元的投资。

 

        2012年中国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即是构建绿色生态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优先利用植被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下沉式绿地等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借着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来加强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化水“绵”掌 - 腾讯新闻海绵城市概念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绿色基建整体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在建设面积还远远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虽然试点城市近年来的排洪效果尚未达到完美,但一些项目的已经成效初现,更加说明了加快建设的必要性。

 

4  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 

        绿色基建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导致建设结果成效不佳。

 

        当前有些中国的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存在急功近利的毛病,常常因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环境恶化、灾害和其他各方压力而不顾全局,为了造景而造景。而有效的绿色基建则注意维护生态的整体功能,这是在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中心,然后联结各要素,构建网络化设施。

 

      同时,绿色基建的实行强调多学科的协同规划。应当结合当地具体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条件,与灰色基础设施相配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设计等技术,统筹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的效益,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优规划。 

武学高境界 将各种招式“融汇贯通”(图片来源:NOAA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指南)

 

       最后,绿色基建也强调公开及参与度。政府一方不能提供足够的服务满足所有社会大众对绿色基础设施的需求,所以市场和社区参与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解决绿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营与收益,特许经营、PPP模式、绿色证券、灾害保险等资本运作和金融政策都很有探索意义。

 

        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经早已成型,变动的阻力相对更大。而中国仍然可以把握城市化的时机,集各国优势,少走弯路,采用更加绿色、更加智慧的基础设施来规划和建设城市。

 

可道相关文章:

Science:城市水管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http://mp.weixin.qq.com/s/29XfAfHtsuoNP7DYkH4FXA

 

全球气温骤升1850年来最高,浦东将被淹没?

http://mp.weixin.qq.com/s/vx3VTT9rp1Mt7gV4V6dRcQ

 

武汉淹城!与98年大洪水相比,今年是否更严重?

http://mp.weixin.qq.com/s/SP_MpFenj6yqFWaxRbrsMg

 

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98大洪水会再度来袭吗?

http://mp.weixin.qq.com/s/RSXOzFfLKlcFLifEsSj82A

 

飓风马修”PK台风莫兰蒂”——热带风暴哪家强?

http://mp.weixin.qq.com/s/uTF62lNDTqGa4Ert7q6CCw

  

 

参考文献:

WHO Urban Health Observatory Data

Green versus Gray: Nature’s Solutions to Infrastructure Demands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Enhancing Resilience

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

气候变化与健康

海洋与气候变化(二)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韧性城市 :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徐江,邵亦文2015

武汉再现逢雨看海市水务局:排水设施三年攻坚计划实施滞后

湖北日报:治渍水必先治填湖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发展与构建程序 评述

UNEP - 水管理绿色基础设施指南

大景观网专访栾博:海绵城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论生态治水:海绵城市海绵国土

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与政策建议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作者简介:

庄海静,自然资源经济硕士,现就职美国海洋气象局从事经济咨询,

关注海洋及滨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灾害损失评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领域。

 

责任编辑:李煜

 

 

朝闻道是可道旗下品牌

欢迎联系我们:contact@kedao.info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可道官网

 

www.kedao.org.cn

可道是致力于中国环境观察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网络,欢迎您关注我们

 

北京·上海·广州·伦敦·悉尼·巴黎·华盛顿·洛杉矶·纽约·费城·波士顿·多伦多·蒙特利尔

 

话题:



0

推荐

可道

可道

8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可道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网络。我们深信,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道是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可道希冀汇聚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有理想抱负的一群年轻人,传承中国文化的美好,结合东西方智慧,全面、客观地讨论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期望为全球关注中国环境议题的华语读者贡献韩陵片石,朝成暮徧,启迪世人。

文章